加入收藏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

张新泽 张耀丹:经济长波下行期及其主导产业状况的分析和对策问题(上)

                                                                                                                                                                                             
【观点提要:经济长波(即长周期)是由该长波期主导产业的兴衰密切相关的。各国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证明:主导产业形成后经济发展都快速增长;主导产业进入衰退时期则经济增长都下滑(即长波的下行期)。这是人们应把握的经济周期规律。当前,我国经济处于长波的下行期,不可盲目刺激经济高增长,而要大力扭转经济失调的结构,着力供给侧的调整,促进新周期主导产业的成长。而主导产的成长有一个漫长的自然发展的客观过程,不能采取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揠苗助长”。否则,不利主导产业的成长和经济的上行。】
        长周期也称经济长波,是工业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规律。为更好实施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及企业发展战略,有必要运用经济长周期理论,分析我国经济长波发展趋势,判断短期经济形势,以利于找到经济运行中问题的成因,从而选择针对性强的宏观经济政策。本文就此作点尝试,供国家有关部门研究参考。
一、经济长波和主导产业
        世界进入工业社会已经一百多年。在这一百多年里,世界经济经历了为期40至60年的几个经济长波,也称为经济长周期,其发生和发展过程是:一个大基础技术,如蒸汽机、内燃机、半导体晶体管等,它们用于生产,并不断完善。在发展过程中,新技术还会与其他技术集成,转换为生产力,形成新兴产业或产业群,如曾经的铁路产业、汽车产业以及当前的信息产业。由于大的基础新技术优势,其武装的产业有着极高的增长速度,待其规模发展到足以能引导经济走向繁荣,就标志这一产业成长为主导产业。
任何主导产业都没有永恒的高增长。世界经济曾经历的几个经济长周期波动中,大多数只有一个主导产业。不管主导产业还是其他任何产业都有成熟之时,亦即其提供的产品基本满足了社会需求,这时其增长速度就会降低,乃至变为负增长。但是主导产业成熟后的增长速度降低会影响整个           经济增长速度波动下行,进而促使经济进入经济结构大调整期。从另一角度讲,大调整期就是经济衰退、萧条期。按照规律,经济长周期还包含中等和低等两个层次的波动周期。在长达50年左右的经济长周期中,无论上升期还是下行期,都有数个较小体量的经济由兴而衰。这些体量小的经济可能是主导产业的分支,也可能是其他技术支持的产业,它们的波动引起经济的中等或低等程度波动,分别称为中周期、短周期。中低等波动影响整个经济波动幅度变化的程度小,在经济长波下行期间,无力引领经济走出衰退、萧条期。
经济衰退、萧条期内,是新兴产业迅速成长时期。这个时期各种创新增加,又一轮新的大基础技术孕育出新的产业,并在众多创新中脱颖而出,发展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引领经济摆脱衰退和萧条,走向下一个经济长周期的繁荣期。目前,世界经济似乎处于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第四个经济长周期的下行期,美国的从次贷危机到华尔街金融风暴就是经济衰退的标志。
        经济长周期波动的决定因素是主导产业的周期性变化。所谓主导产业是主要以同一基础技术武装的、能够引领经济上下波动的产业或产业群。总体看,主导产业基本特征是,该产业在经济增长幅度构成中所占比重大,即经济总体增长幅度是一个加权平均数,这一产业增长幅度与其产出在整体经济所占份额的乘积,在总体经济增长幅度中所占比重大。其次,这一产业必须是高技术产业,不但本产业效率高,而且其技术会向相关产业渗透,从而使经济体在短时期内创造巨量财富。
       根据这些特征判断,我国在当下这轮经济长周期中,应将钢铁、煤炭业以及房地产产业等大块头产业排除在主导产业之外,尽管其中有的产业曾经担当过主导产业的角色。
 二、经济长周期波动下行期间预期经济增长不宜过高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起,我国已经投入第四次世界经济长波,紧随信息产业发展的脚步,不久就爆发出经济增长力。除此之外引进的其它先进技术,尤其是第三个经济长波主导产业汽车技术、石油化工技术,迅速形成产能,彰显后发优势。三大技术武装的三大产业会合,推动我国经济出现长达30年的超高速增长。
       我国经济保持长期高速增长后,进入新的竞技状态。自2013年起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高层及时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做出重大判断,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其实质是,我国经济进入经济结构大调整期,也就是长周期波动中的衰退期。根据这种阶段性变化,我国适时调整发展战略,改革经济制度,实行供给侧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总体看,新发展战略的实施是成功的,目前经济发展是缓中趋稳、稳中向好,质量和效益提高,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创新对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强。
        但是,我们仍然面临严峻挑战。因为我们对经济长周期规律不熟悉,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持续时间估计过短,对于需求侧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实施效果过于乐观,因而容易高估经济增长期望值。
        经济增长期望值是,为了管理和调控经济,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预估未来一年的经济发展可能达到的增长幅度或幅度区间。我们进行经济增长预估,一般会将刚过去几年经济作为重要参考。但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长周期转折的特殊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在短期内大幅度下降,若过多依念前几年经济高速增长,低估经济大背景变化的影响,很容易高估经济增长潜力,形成过高的经济增长期望指标。
        经济增长期望值过高则负面响应大。按照我国经济管理的惯性,公布了经济增长预期参考指标,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就会努力达到并力争超过这个指标;若经济上升动力不足,最方便的就是动用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增加社会需求,达到或保持经济增长速度。
在经济长波的下行期,为了避免经济过度下滑,保持社会稳定,也为培育新兴产业,在短期内实行适度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无可厚非,如适当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或增加消费措施等。宽松的经济政策在短期内有可能缓解经济下降趋势。但是,现在面临的不是短期需求不足,而是经济经过长期高增长后,由于主导产业成熟后,经济已经进入结构性产能过剩阶段,这一时期足够强大的新兴产业难以在短期内形成。因此,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按照经济长周期波动规律和我国经济现实状况,我国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经济发展总的趋势中还会承受较大的下行压力。要改变这种状况,需依靠新的大技术孕育成长出新的主导产业。新的主导产业形成也许需要10年以上。这一时期会有中等、低等层次的经济波动在上升期内会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但很难完全解除下行压力。
        经济周期的长波下行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若为缓解经济下行压力而长期实施过度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会酿成严重后果。
以美国为例:上世纪自九十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持续123个月的高增长,到世纪末期达到顶点,增长速度开始进入下行期,2000年互联网危机爆发就是下行的重要信号。对于互联网危机,大多数人关注的是恶炒使互联网天价飙升,形成大量泡沫。而其背后数据更会使人们了解危机深度和广度:一是互联网利用率仅为20%;二是互联网危机爆发后的三年中,美国企业倒闭呈现高潮,其中破产360亿美元资产以上的特大规模企业有4家,最大的超过1000亿美元,创造了历史新记录。且这次破产潮不仅仅是信息产业,在四家破产的特大公司中,有三家是非信息产业公司,可见涉及之广。这说明当时美国经济衰退是严重的结构性问题,经济进入了较长的调整期。
       但是,美国当局在经济结构出现问题时,采取过度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也使其经济危机加深。互联网危机后,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降低,再加上“9.11”事件的打击,各方面信心严重低落。当时美国的政策选择是采取低利率政策,长期施行过度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以期接续美国历史上最长的繁荣期。结果事与愿违,过量的货币投放不但造成世界性的流动性过剩,而且洪水般的货币冲击本国次级房地产贷款市场,金融衍生工具又恶炒,引发次级贷款危机,接下来房地产贷款祸水又沿着信用渠道直捣华尔街投资银行,引发华尔街风暴。对此,我们不能不引以为训 。
根据我国经济运行机制,若在经济周期的长波下行时期,高估经济增长期望指标,同样会带来风险。这是因为我们往往将期望指标当作计划指标,从而要求按照经济的国际化招标配套货币高投放。这样长此以往,形成经济泡沫,进而酿成经济危机。
还有,我国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社会管理和经济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同时也具有相应的权力。无论其出于维持社会稳定,还是保持行政业绩考虑,都会期望本地区经济较快发展。他们有能力增加投资在短期内保持本地经济快速增长。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期望指标,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的“合理”目标,一般都还要层层加码。若全国的经济增长期望指标过高,就助长了地方政府加大投资。近年大量地方隐性债务出现,就来源于他们投资资金的扩张。
        总的看,过高的经济增长期望指标蕴藏着巨大的经济风险。
        针对我国现行情况,我们应当根据工业社会的经济长周期规律,研究我国的经济状况,客观估计我国目前经济潜在增长速度,预估一个合理的、可以根据情况变化进行调整的经济增长期望指标,作为管理经济的参考。同时,各地方政府应客观的预估本地的经济增长期望指标,不能搬用全国的指标甚至加码,也要防止地区间相互攀比增长速度。
        根据经济长周期规律研究以及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状况,建议将目前经济增长的预期指标由“6%-7%,”,调整为“5%-6%”,先看一年,以后视情况变化再做调整。
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践也表明新生的主导产业是摆脱我国经济困局的关键
        经济长周期是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当前,虽然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没有达到严重衰退萧条的程度,但其发展趋势的性质与欧美没有多大区别。我们需要新的、强劲的主导发展力量,摆脱经济下行压力,引领经济走向繁荣。
如上述,世界工业先行国家已经经历了几个经济长周期的主导产业转换。在经济走出困局实现经济长周期转换中,主导产业起决定性作用,也就是新的主导产业形成后,经济才能走出衰退困局。我国以下的历史实践是充分明证:
虽然我国还没有经历过典型的经济长周期,但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结构调整(即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的经济结构调整)与长周期主导产业转换有类似之处,转换中同样显示主导产业的决定性作用。
改革开放后,长期受到压抑的消费需求得以释放,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消费品生产高速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特有的“消费补课”。这种“补课经济”带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开始是生活必需品,继而手表、自行车、收音机,再就是在城市中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大型家电供不应求,经济一片繁荣。但是,这些商品的生产技术较低,相关项目在各地蜂拥而上,小企业遍地开花,产能很快过剩。统计数据显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期经济进入调整期。一是1992年城市家庭各种大型家电拥有率基本都超过80%,销量增幅下降。二是GDP增幅从1992年14.1%的峰值,降至1998年的9.9%,而这几年经济增长有3至4个百分点是净出口贡献。这数据说明,当时内需已经严重不足,产能大大过剩。三是当时抵御风险能力差的企业大量倒闭,尤其是小企业。乡镇企业单位数统计数据显示,1994年之前两年企业单位数年平均增长超过10%,1994年变为接近“零”增长,1995年则转为下降,直至1999年,4年下降9.7%,净减少近242万家企业。
        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靠外需保持经济增长的措施难以奏效,我国开始实行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增加内需。大约经过5年,2002年我国经济回归快速增长通道。应当说,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起到一定作用,尤其是在减少失业、保持社会稳定方面作用明显。
这次经济结构调整成效较好,而且在这几年基本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只有短暂的两年GDP低增长(增速也接近8%)。当时,我国经济迅速恢复高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供给侧的调整和升级:
         一是我国现代信息产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几乎从“零”开始,然后紧紧跟随世界先行国家,技术差距大大缩小,且产能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统计数据显示,到1998年在我国41个工业门类工业的增加值总量中,信息产业类占比达为5.8%,到2002年其占比又增加到8.3%。根据现有数据,1999年—2007年的9年间,按照当年价格计算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5%(电子产品价格是逐年降低的,若按可比价格计算其增长幅度还要高)。若再考虑信息产业软件开发等服务类增加值,以及其各行业运用信息产品,效率大幅度提高,不难理解新兴的现代信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在阻止经济增幅下行、引领经济高增长的关键作用。
        二是应付亚洲经济危机冲击的举措之一是,放开家用汽车生产(世界第三次经济长周期的主导产业),汽车产量迅速增长。根据社会汽车拥有量计算,私人汽车当年新增量在全社会新增量中占比:1995年为45%,2000年为59%,2005年为86%;2000年与1995年相比私人汽车拥有量每年新增量年均增幅15.5%,而调控后的2005年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32.1%。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汽车产业在交通装备工业中已经占大部分。在全部工业增加值中,1998交通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已经占到6.0%,2002年又增加到7.6%,同样作为主导产业,汽车产业在经济波动中也有很大的影响力。三是石油化工行业稳定、高速发展。石油化工行业是世界第三次经济长周期的主导产业,在我国统计中石油化工包括化学原料及制品、化纤和塑料三个行业,其中乙烯产值占70%以上,世界通常用乙烯产量衡量各国石油化工的发达程度。在我国“补课经济”走衰开始的九十年代中期,石油化工开始发力,1994年-1998年乙烯产量年均达到14.6%增速,其后1999—2006年保持12.1%的增速。这三个行业产值在工业中占比基本保持在8.5左右%。在“补课经济”的结构调整中期,发挥了降低波动幅度的重要作用。
以上“补课经济”衰退后,经济结构调整的特点是,随着外资和成熟或相对成熟的技术大量引进,促使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尤其是上个经济长周期中的主导产业(汽车和石油化工产业)和即期的主导产业(信息产业),这些产业在我国经济中所占份额迅速扩大,短期内成长为我国经济的主导产业,替代了“补课经济”成为经济的主导角色。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三大主导产业快速增长,犹如坦克车碾碎冰通过雷区,引领经济恢复高速增长。
       上述主导产业发展成熟是走出经济长周期衰退萧条的关键。同样,上世纪末开始的经济调控证明,没有这几个主导产业加入就没有我国新世纪的经济繁荣。
分享到: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1、本站所发布信息有原创信息、转载信息;
  2. 2、凡注明信息来源为科学技术部国杰研究院下属机构名称的信息为本站原创信息,其版权为科学技术部国杰研究院所有;
  3. 3、凡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信息为本站转载信息,本站不对其观点的正确性和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