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当前位置:主页 > 国杰文苑 > 国杰十五年 > 智库-建言 >

升级信息化,推进智能化,实现现代化

升级信息化,推进智能化,实现现代化
钟义信
钟义信  北京邮电大学原副校长(1992-2001),国家863计划通信主题首届首席专家(1992-1994),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委员会常委(1993-2001),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2001-2010),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副主席兼信息通信委员会主席(2007-2009),国际信息研究学会名誉主席(2011 -)。

提要:启动于1993年的我国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了更加有效驾驭国内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新格局和新态势,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振兴中华的目标,建议我国“十三五”计划实行一项战略性措施:“把信息化升级为智能化”。本文旨在阐明与此相关的若干问题。

一、现象观察
当今世界,虽然各国发展很不平衡,但总体上都处在信息化的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已经成为覆盖全球的信息基础设施,把世界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基于信息网络的各种信息化应用,包括网上办公、网上发布、网上贸易、网上教育、网上服务、网络传播、网络娱乐、网络社区等等,都在快速成长,显著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服务方式、贸易方式、娱乐方式和交往方式[1]。
在取得这些重大成就的同时,信息化也开始面临难以飞越的“天堑”,这就是工业农业生产过程的核心领域以及服务业流程的深层领域:凭借信息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信息化大大改善了工农业和服务领域的外部联系能力(供销关系、竞争态势和需求走向),却难以向生产和服务领域的深度进军,难以改变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国民经济传统发展方式。这是当今世界依然面临严重的资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2]。
从科学技术的角度考察可以看到,信息化取得巨大成就主要得益于信息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信息化未能使国民经济发展方式得到根本改善的遗憾也归因于信息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只利用信息,未能利用知识和智能”来解决问题。克服这种局限的根本办法在于:大力推动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把“信息化”升级为“智能化”。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信息化的短板,在工农业生产和服务业的深层领域推进智能化革命,实现21世纪意义上的“现代化”。
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已经取得重要突破。理论研究突破的标志之一是:几十年来一直处于鼎足三分状态的人工智能研究终于在机制模拟方法的基础上实现了互相沟通与统一,而且走向了意识、情感、理智三位一体的高等人工智能研究[3];实际应用突破的标志之一是:具有一定智能水平的机器人正在大举向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进军,特别是向各种生产流程的深层进军。这是智能制造的良好开端,也是国民经济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良好开端。近期出现在我国南方各省的“机器换人”计划、国务院推动的“中国(智能)制造2025”计划、一些互联网企业和高等学校正在推进的“中国大脑”计划、以及一些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大力发展的“智能服务机器人”研究计划等等,便是发生在我们国内的“智能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最新证据。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整个智能科学技术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步,机器人的智能水平将不断升级。而随着各种智能机器人不断向工业产业、农业产业和服务产业的深层领域进军和“信息网络”逐步升级到“智能信息网络”,国民经济产业将迈向更高的智能化水平,国民经济的发展将实现由工业化生产方式向智能化生产方式的转变。这将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大转变,是实现我国“两个百年目标”和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有力保证。
二、理论阐述[4]
世上本来没有科学,也没有技术。人类进入“文明进化”阶段以后,为了不断改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开始尝试利用外部资源制造工具来扩展自身能力。于是,制造工具的工艺就逐渐凝聚成了技术,而制造工具的道理则逐渐升华成了科学。从此,科学技术便逐渐登上了人类社会的舞台并不断得到发展。
需要不断扩展的人类能力主要包括体质能力、体力能力和智力能力。体质能力是体力能力和智力能力的基础,智力能力是体质能力和体力能力的统帅,体力能力是体质能力和智力能力的中介。人类种群的进化过程和人类个体的发育过程都证明,人类三种能力总体上是互相协调发展的,但也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体质能力的生长在先,体力能力的增强随后,智力能力的成长最晚。
用来扩展人类能力的资源也有三种:物质资源、能量资源和信息资源。物质资源是扩展人类体质能力的基础,能量资源是扩展人类体力能力的基础,信息资源是扩展人类智力能力的基础。三种资源之中,物质资源最为直观,因此古代人类就开始认识和利用它来制造质料工具;能量资源比较抽象,近代才开始被人类认识和利用它来制造动力工具;信息资源最为抽象,现代人类才开始认识和利用它来制造智能工具。
把资源转换为工具扩展人类能力的关键是科学技术:古代开始发展起来的材料科学技术把物质资源转换为质料工具扩展了人类体质能力;近代逐渐发展起来的能量科学技术把能量资源转换为动力工具扩展了人类体力能力;现代才开始发展起来的信息科学技术则把信息资源转换为智能工具来扩展人类智力能力。后者,正是当今信息时代所面对的现实。
图1示出的是人类智力能力体系的模型。图中每个方框的横线下方示出的,是人的器官系统;横线上方示出的,是该器官系统所支持的功能。
模型表明,人类智力能力由三大分系统构成:(1)图1顶层的思维器官分系统,它是人类智力能力的核心,承担三类互相联系而又逐层递进的智力功能:丘脑系统的信息预处理(使信息更便于利用)功能,大脑联合皮层的信息认知(把信息转换为知识)功能,前额叶的智能决策(把知识转换为智能策略)功能;(2)图1底层的感觉器官和效应器官分系统,它们承担人类智力能力的核心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两端接口:感觉器官从外部世界接受信息(本体论信息)并把它转换成为认识论信息,效应器官把人类智力能力系统所生成的智能行为反作用于外部世界;(3)图1中层的传导神经分系统,它把两个接口与核心系统有效联系起来。


图1 人类智力能力的体系结构模型

模型还表明,这是一个完整而有机的人类智力能力体系:通过感觉器官、传导神经系统、丘脑系统和大脑联合皮层的集体作用可以把信息转换为知识,通过大脑额叶、传导神经系统和效应器官的有机合作可以把知识转换为智能策略和智能行为;而整个体系的通力合作就形成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所上所言,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是可以被用来扩展人类的功能。人们通常把扩展感觉器官功能的传感技术称为信息获取技术,把扩展传导神经系统功能的通信技术称为信息传递技术,把扩展丘脑系统功能的计算机技术称为信息处理技术,把扩展大脑联合皮层功能的认知技术称为知识生成技术,把扩展大脑前额叶功能的决策技术称为策略创建技术,把扩展效应器官功能的控制技术称为策略执行技术。
可以看出,其中,传感、通信、计算机和控制技术包括由它们构成的互联网技术都在“信息层面”上工作,因此被统称为“信息技术”,而认知技术和决策技术都在“知识和智能层面”上工作,因此被称为“智能技术”或“人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信息技术为智能技术提供信息基础,智能技术则把信息转换为知识和智能(策略)。
信息化的实质,就是广泛利用信息技术(传感、通信、计算和控制)为人们提供信息服务:传感技术帮助人们获得信息,通信技术帮助人们传递和共享信息,计算机技术帮助人们处理信息生成解决常规问题的策略,控制技术帮助人们执行常规策略。这些信息技术的综合,构成了今天大家所熟知的“互联网”和“初等物联网”。互联网和物联网可以帮助人类高效地获得信息、共享信息、生成处理常规问题的策略,也可以帮助人类执行各种常规的行动策略,实现信息化的要求。
最近中央提出和推动的“互联网+”,就是要把互联网的技术和理念推广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和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扩大信息化的成果,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这是深化我国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化与各行各业融合的重要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在人类智力能力的进化过程中,感觉器官、传导神经系统和效应器官最先发展起来,然后是丘脑系统获得发展,从而使人类进化成为了“信息化”的物种;在此基础上,通过大脑联合皮层和前脑额叶的发展,才使现代人类成为了“智能化”的物种,成为真正超越动物界的“万物之灵”:人类的某些信息功能可能不如某些动物,但是人类的智力功能却远远超越了动物。所以,“信息化”是人类进化的重要步骤,但是“智能化”才是人类超越动物界成为真正现代人类的决定性步骤。
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辅人”和“拟人”规律,在扩展人类智力能力的信息科学技术领域,也是传感、通信、控制等技术最先发展起来(19世纪中叶),然后是作为信息与智能中介的计算机技术获得发展(20世纪中叶),最后,也要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21世纪)才能使人类社会达到高级的智能水平。因此,同样可以认为:“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进程,但是,“智能化”才是人类社会走向高级阶段的决定性历史进程。
智能技术之所以比信息技术更重要,是因为信息技术只承担信息的获取、传递、存储与预处理,而智能技术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信息转换成为知识和智能策略与智能行为。信息只反映现象,知识才体现规律,智能则可以提供保障主体和客体合作双赢的行动规则。信息技术只能为人类提供共享信息的服务,没有学习能力,不能生成和利用知识,只能处理常规问题,不能处理具有不确定性因素的复杂问题和困难问题。这就是信息化不能解决诸如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等复杂问题的本质原因。
迄今,人们利用传感、通信、计算机、控制技术构筑了互联网和物联网,使信息化的发展达到了相对先进的程度,进入了能力的准饱和阶段。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文明进步和国家安全却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问题,面临着越来越多具有不确定性因素的困难问题。因此,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就只有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大力发展智能科学技术才能实现。把信息化升级到智能化,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重要关口;越过这个关口,就能使国家的发展更上一层楼,进入新境界。
从这个意义上考虑,我们可以给“互联网+”引申出一个新的含义,即“把互联网技术升级,成为智能化的互联网”(在计算机语言中,符号“+”就表示“升级换代”的意思。例如:C、C+和C++)。这样的“互联网+”就和“信息化升级到智能化”的战略完全契合。这也就是说,我们一方面要大力推动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同时又要努力把互联网升级到智能化的互联网水平。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明提升、生态保护、国防安全都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智能技术(人工智能)的具体应用,多姿多彩,但可以归结为三种基本形态:
(1)微观应用(个体形态):智能机器人,
(2)中观应用(群体形态):分布式协同智能系统(机器人群体),
(3)宏观应用(社会形态):智能信息网络。
信息技术的典型应用形态是“信息共享”。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形大不相同,智能技术是在比信息更高层次(知识与智能的层次)上工作,它的的任何应用都离不开学习和知识,而且一定要生成解决问题的智能策略和智能行为。因此,智能技术的所有应用都必须具备信息技术所没有的能力分系统,包括:相关领域的认知系统(通过学习生成相关领域的知识)、综合知识库(存储相关领域的知识和解决相关问题的目标),还必须具有把信息、知识和目标转换成为智能策略的决策系统,以及执行智能策略的行为控制系统。由于具备了信息资源、知识资源、学习能力、认知和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智能技术就形成了围绕目标的“自检测、自学习、自调整、自适应、自组织、自协同”能力,能够解决信息技术所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和困难问题。
三、应用简介
以目前已经达到的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水平来看,如果大力推动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就将有效地实现国民经济产业由工业化向智能化的升级,实现国民经济由工业化的发展方式向智能化的发展方式转变。
应当指出,随着信息技术广泛而普遍的应用,各种相对简单的常规问题都陆续被前人解决了。当今和未来,人们面临越来越多的,是各种复杂问题和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困难问题。因此,智能技术的需求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不过,考虑到本文篇幅的原因,这里只能以非常简要和举一反三的方式略加论述。
    1. 工业领域
工业化创造了人类的工业文明,但面临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工业时代的“生产系统可靠性理论”,要求以高倍的资源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来保障系统的连续可靠生产,于是造成了“资源高消耗,废料高排放,环境高污染”的恶性后果。所以,“三高”的根源不是一般的“粗放经营”,也不完全是生产关系(管理体制)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工业时代的科学技术理论的局限性所致。
显然,人们很难指望工业时代科学技术理论的局限性就在工业时代本身得到彻底解决,只有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同样显然,这种进步就是信息与智能时代的科学技术理论,特别是智能科学技术的理论。
智能化生产方式将完全摒弃工业时代的这种可靠性理论,采用在相关生产领域知识库支持下的“自检测、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自协同”智能技术,可以保障生产系统始终处于“资源投入和产品产出最佳匹配”的状态,不再需要“高倍的资源投入”,从而在源头上切断和甩掉了“资源高消耗,废料高排放,环境高污染”的链条。而且,既然智能技术具有相关生产领域的知识库,可以有效支持该生产领域废料再利用的循环经济,保障资源的最佳综合利用、产品的最佳品质、环境的最佳保护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智能化的工业生产方式不但能够创造高效率、高质量、多样化、定制化、人性化、个性化、适用性、创新性的工业产品来满足人类的需要,而且可以克服传统工业生产方式所产生的拼资源、拼投资、拼劳力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弊病,实现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
    2. 农业
我国当前农业生产领域面临的问题,主要也不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而应当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要大力提高农业的生产劳动效率。生产力发展了,才会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提出明确的要求,改革才能对路。
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基本途径,不是简单地推动农业机械化(工业化),而是要紧紧抓住“农业智能化”这个龙头。也就是说,不要把农业现代化硬性地分为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农业智能化三个阶段,而是要充分利用现在已经拥有机械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这种前人所没有的“后发优势”,综合实现农业的工业化(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这样,既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力水平,又有效避免了“传统农业工业化”的不可持续老路。
智能化的农业生产系统,将是一个“集农业技术、机械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于一身”的现代农业生产系统。通过局域的智能化无线网络实现各种农业机械之间的信息共享,而每一部农业机械又装备了具有特定农业生产领域知识库的“自检测、自学习、自调整、自适应、自协同”智能技术系统,因此能够根据对象、环境和目标的需要执行农业生产的智能策略和智能行为。
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生产关系)则要适应“农业智能化”的需要。实现“农业智能化”的结果,必然带来农业生产的高效率、高质量、多样化、定制化、人性化、个性化、适用性、创新性。这样,才是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农业现代化,而且还必然会使大量的农业人口解放出来,投入到知识和智能产业的新领域。
    3. 服务业
    服务业的智能化概念和农业智能化的情形非常相仿,也是要把手工操作的服务过程转变为智能化的服务过程。具体的实现方式是:采用在特定服务领域知识库支持下的“自检测、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自协同”智能技术,实现个性化的智能化服务;还可以通过智能化无线和有线网络把各个相关服务活动协同起来,实现更大范围和更大体系内服务活动(而不仅仅是个别的服务环节)的智能化。
    4. 教育业
教育业的智能化主要通过各领域的“智能教学服务机器人群体”和广域的“智能化互联网”来实现。各个领域的智能教学服务机器人群体扮演“教师群体”的角色,智能化的互联网络发挥大范围信息和知识共享与交流的作用。各个领域的智能教学服务机器人群体都具有方便共享的知识库,具有一定的自然语言理解能力和交互能力,既能够在较好的程度上理解所教的内容,又能够较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还能够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包括高等虚拟现实技术)来从事教学活动。不难看出,这种智能化的教育体系与现有的教育体系大不相同:在这里,学生成为教学的积极主体,教师则成为教学的服务和引导人员。
当然,各级各类教育的教学资源需要通过教师来提供。毫无疑问,只要广大教师能够从日常的重复性的教学活动中逐渐解放出来,他们就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创新教学的内容和开发新的教学资料,源源不断地把新颖的充满创新内容的教学资源提供给教学第一线的知识库。
凭借这样强大的智能化教育网络体系和雄厚的教师大军,我国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儿童及青少年的义务教育以及成年人的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需求就将得到有效的解决。这对于提高我国广大国民的素质、使他们能够真正投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事业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基础。不难想象,如果社会公众没有一定的国民素质水平,创业和创新将面临诸多的困难。
    5. 国防业
与其它任何领域相比,军事斗争领域都是最需要智能科学技术的领域,这不仅因为军事斗争是最高级的“斗智斗勇”,是国家利益的最高体现,而且它具有其他领域不可比拟的尖锐性、复杂性、动态性、多变性,是一个典型的复杂问题和困难问题。
国防军事领域的智能化目标,是要把以士兵个体(如哨兵、侦察兵等)为基础的大范围(也许整个国家的空域、海域、地域)大规模(数以几十万计的兵员)、多层次(从单兵到总司令部)、多兵种(空军、海军、陆军、工程兵、导弹部队、通信兵、后勤部队)和多军种(野战部队、地方卫戍部队、特种部队等)的战斗行为组织成能够保证胜利的高度智能行为。这是一种“在人的智慧驾驭下,利用信息支持和智能引导的强大物质和能量体系来扩展部队战斗能力”的体系,比农业和服务业的智能化复杂得多。
但是,它的基本原理也是采用以大规模、多领域、广覆盖、高速度、高敏感、高智能、高协调、高抗扰、强抗毒、快自愈的智能信息网络为支持,以基于各种先进的国防和作战领域知识库的“自检测、自学习、自调整、自适应、自协同”智能技术系统为依托的复杂的动态战斗组织体系,这是在人的智慧驾驭下的物质、能量、信息三位一体有机集成的现代化作战体系。
四、主要建议
基于以上的说明,我们建议把“升级信息化,推进智能化,实现现代化”作为我国“十三五”计划的基本战略之一,以适应我国在此期间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生态和国防建设的迫切需要。
实际上,我国在推进智能化建设方面已经做出不少自发性的努力,如本文前面提到过的智能机器人、机器换人、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等,只是由于缺乏纲领性的规划,显得很凌乱,没有收到明显的成效。如果在“十三五”计划中明确“推进智能化”的战略思想,并规划若干重大专项,就可收到显著效果。建议的重大专项包括:
    信息科学与智能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专项
得益于中华文明辩证思维方法论的优势,我国在信息科学和智能科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头,极有可能在“十三五”期内占领世界高地,并为我国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提供原创的基础理论服务。
智能机器人与智能人机合作系统专项
本专项的目的是推进我国智能技术的研究,智能机器人和智能人机合作系统是它的标志性技术形态。我国在本领域的研究已经具有一定基础,但是力量太分散,智能技术的水平还不够高。把上一专项的理论成果与本专项的技术研究相结合,将有望使我国智能技术达到国际领先的水平,并为智能化建设提供可用的技术基础。
智能制造与传统工业智能化专项
目的是把“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提高到“工业化向智能化升级”,在工业领域实施由传统生产方式向智能化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迈上新的台阶,并为我国的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这一专项的核心内容已在国务院的“中国制造-2015”计划中得到体现,只需做出适度的调整。
智能化典型应用专项
本专项的目的是把智能理论与技术成果广泛应用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首先是把原有的信息技术升级为智能技术,如智能化互联网、智能化物联网等等,在此基础上实施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首先包括智能化农业,智能化服务业,智能化国防,智能化教育,智慧城市等等,使“智能化”在上述关键性领域收到显著成效。“智能化”在我国所有领域全面开花,可能要在“十四五”期间更为合适。
除以上这些智能化专项以外,建议在现有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专家顾问委员会内增加一定数量的智能科学技术专家,包括基础理论研究的专家和智能技术领域的专家,以完善专家顾问委员会的只适合能力结构。
此外,为了适应我国“升级信息化,推进智能化,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智能化建设人才大军,建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把已有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二级学科”提升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从我国高校现有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硕士与博士学科的建设水平来看,这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完全可行。
五、未雨绸缪
智能化能够把信息化推进到全新的水平,使国民经济、社会文明、国家安全、资源环境、生态系统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实现人类主体与外界客体合作双赢,实现世界可持续的发展。
可以预见,智能化生产和服务体系的“高效率、高质量、多样化、定制化、人性化、个性化、适用性、创新性”特点,将在很大的程度上把人类劳动者从一般的生产和服务岗位上解放出来,转移到知识学习和科技创新的广阔天地。
其实,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曾经预言“随着大工业的充分发展(现在看来,指的就是当前的发展),劳动者将不再是生产流程中的一个环节,而是从生产流程中解放出来,站在生产流程的旁边对生产流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其实这正是人类所追求的“从自然力的束缚下获得解放”的进步潮流和美好理想。实现了这样的美好前景,人类就成为了生产的主人,而不是生产的奴隶。
另一方面,由于智能技术是无生命的机器系统,它们不可能具有自身的目的,它们的目的和知识都是人类设计者赋予的。因此,它们自身没有能力发现问题,也没有能力预设求解问题的目标,一句话,智能技术不可能具有人类所具有的创造能力。它们只能在人类设定的“问题-知识-目标”框架下去解决问题。所以,智能技术和智能化进程不可能在一切场合全面代替人,特别不可能在创造性劳动方面代替人。
不难判断,随着智能科学技术和智能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主体和智能机器之间分工的天然原则将是:人类从事创造性的智力和体力劳动,智能机器则从事常规性的智力和体力劳动。人类担负的创造性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发现问题,定义问题,预设求解问题的目标,给智能系统下达任务,检验问题求解的质量等等,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对生产流程进行管理和监督”,其中的“管理”就是定义任务和下达任务,“监督”就是质量检验。智能机器担负的规则性劳动主要就是指马克思所说的“生产流程”。
可见,智能化将把人类劳动者从常规性的劳动中替换出来(即马克思所说“不再成为生产流程中的一个环节”),使他们能够在创造性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即马克思所说的“站在生产流程的旁边对生产流程进行管理和监督”)。
那么,智能化解放出来的人类劳动者应当怎么安排?
这就是需要未雨绸缪的“全民教育和全民创新”的大事业。我们要及早努力推动信息化升级为智能化,通过覆盖全国的智能化互联网络大力发展面向全体国民的教育,提高全民的道德和文化科学素质,使所有的成年人都具有在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各种领域从事“管理和监督生产流程”的能力,能够在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各种工作领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不断改进和革新“生产流程”的能力水平,使社会大生产不断向新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不断开辟人类生存发展的新空间和新境界,不断造福人类,造福世界。
六、简短结语
对于我国来说,信息化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现阶段的信息技术面临着越来越多复杂问题和困难问题的挑战:信息化已经进入“深水区”,需要新的技术 - 人工智能技术 - 来实现新的突破,进入新的阶段:智能化阶段。这是一个客观的规律。及早地认识和把握这个规律,我们的事业发展就越主动。
面对国内外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形势,为了实现继续发展,更上层楼,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我国应当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在国家“十三五”期内把信息化升级到智能化水平。升级的条件业已具备,升级的时机业已成熟。升级得越是及时,成功的胜算就会越大。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主要参考文献
[1]吕新奎主编.中国信息化[M].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编著. 智能科学与技术发展报告[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钟义信. 高等人工智能原理[M]. 科学出版社,2014
[4]钟义信. 信息科学原理[M].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3
分享到: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1、本站所发布信息有原创信息、转载信息;
  2. 2、凡注明信息来源为科学技术部国杰研究院下属机构名称的信息为本站原创信息,其版权为科学技术部国杰研究院所有;
  3. 3、凡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信息为本站转载信息,本站不对其观点的正确性和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回顶部